融入学生日常 健全课程设置

本文转自:海口日报

业内人士建言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走实走深——

融入学生日常 健全课程设置

海口学生认真学习烹饪技术。 (资料图)

海口学校开展的科普课程,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。(资料图)

2022年秋季,劳动课正式成为我国中小学的独立课程。日前,新华社发布的《对劳动教育新课标实施两年的效果观察》报告,展示了过去两年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,并发出“上好劳动课不简单”的感叹。那么,如何推动劳动教育走实走深?业内人士认为,劳动教育关乎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,只有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,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设置,才能让劳动教育落地落实,产生实效。

1 政策:明确任务,引导崇尚劳动

热爱劳动,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早在2018年,全国教育大会就明确提出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,把劳动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。2020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的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也提出大中小学要明确不同学段、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,引导学生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。

2022年4月,教育部正式发布《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》,将劳动从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,并在其基础上发布了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(2022版)》,对劳动课程各阶段给予明确任务和要求。至此,劳动课终于正式成为了我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。近两年,海口不少学校的劳动课基本做到了开足、开齐,劳动教育逐渐走向课程化、规范化。

2 现象:形式多样,效果有待考评

从手工制作到校园农场,再到厨艺展示……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正逐渐融入海口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。然而,这些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?不少一线教师表示,上劳动课容易,上好劳动课难。“劳动课没有系统考评机制,也不知道孩子们达到了什么样的学习效果,所以很多劳动课程都只是上过,而不是上好,存在‘形式化’现象。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说。

“孩子手工一直不错,前不久还获得了‘手工之星’称号,在班级劳动课也都表现得很积极。但是,在家里很少主动做家务,连自己的被子都不叠。”一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认为,“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要滋养孩子的内心,让孩子在生活中也主动承担起劳动义务,而不是形式化的展示。”

资源短缺、人员缺失、制度体系缺乏等,都是影响劳动教育落地的关键因素。海口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海口个别学校存在劳动工具数量不足、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,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劳动机会和时间。有的学校课程缺乏系统性,未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提升,也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。

3 专家:融入生活,健全教育体系

劳动教育要落实“劳以致用”,尤其在“双减”政策下,要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,避免出现“代为劳动”“摆拍表演”的情况。

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房娟表示,学校在劳动教育中,一方面要采取符合具体劳动条件和普遍教育规律的劳动方式,以现实可行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;另一方面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,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动教育的底线考核,而劳动过程性收获才是需要关注的。

房娟认为,要建立家校社共同体,有目的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,促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、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化、社会劳动教育多元化,凝聚劳动育人合力,真正形成以学校劳动为主渠道、家庭劳动为基础、社会劳动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。

(刘骄骄)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