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廊坊日报
王秀玲:不舍文艺梦 歌舞传乡情
本报记者 张欢
王秀玲:不舍文艺梦 歌舞传乡情
本报记者 张欢
王秀玲(左)在文化礼堂与演员合影。 本报记者 张欢 摄
近日,安次区首届“村戏”擂台赛在仇庄镇西得胜村文化礼堂举办,来自全区各乡镇(社区)的105名参赛选手同台唱戏,为当地百姓带来一场文化盛宴。
说到文化礼堂,就不得不说该礼堂的投资建设者——安次区秧歌协会会长王秀玲。王秀玲今年70岁,每逢重大节日,她都会带着队员组织文艺演出。谈起为何坚持做这件事,王秀玲感慨:“我曾不止一次与文艺梦想擦肩而过,如今已是古稀之年,一定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。”
“上学时,天津的一个戏曲学校几次来我们学校招生,因为家庭条件原因,我错过了机会。”王秀玲说。高中毕业后,她自学了京剧,并通过了廊坊评剧团的考核,却没得到父亲的支持。“父亲希望我考大学,毕业当老师。”如父亲所愿,王秀玲后来成为原仇庄乡一所中学的老师,工作之余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文艺梦想。
之后,她渐渐有了空闲时间,秧歌这项文艺活动也逐渐走进她的生活。“身边有很多喜欢秧歌的朋友,2016年我就有了组建秧歌队的想法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2017年秧歌协会成立,当时就有600多人加入。”王秀玲说。
秧歌协会的成立,彻底改变了村民们以前农闲时节无所事事的状态。秧歌扭得带劲儿、小品演得生动、歌曲唱得响亮……一个个喜庆的节目,一场场精彩的演出,给大家带来了欢乐。
目前,秧歌协会已有成员1000余人,有几十支舞蹈小分队。协会的规模越来越大,需要更大的排练场地。为解决场地问题,王秀玲决定自己和老伴儿出资,在村里建一个礼堂。“我把想法一说,就得到了老伴儿和孩子们的支持,心里也有了底气,这让我在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。”
2018年春天,礼堂开始建设,从选址到开工再到装修,王秀玲夫妻俩全程参与。目前,礼堂已经投入使用。每周日下午是固定排练时间,秧歌协会各小分队队长和队伍中的骨干都会聚在礼堂排练节目,农闲或者工作之余,队员们也来这里练习。
谈起自己的付出,王秀玲说:“为了集体的发展,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。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,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。文化养老,我们乐在其中。”